哈佛商学院2003年正式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运动,目标是募集5亿美元。根据2006年2月6日公布的数据,募捐成果大大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达到6亿美元。这是世界商学院中所募集到的最大的金额。
哈佛有钱,这并不是什么新闻。若仅凭一个钱字,也不值得我们在这里费笔墨。但是,这笔钱背后的理念,却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改革中深思。
我一直批评北大、清华这种名校展开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这并不是因为操办者口口声声要模仿美国模式,而是他们在模仿时偷工减料,放弃最关键的环节,学最皮毛的东西。像哈佛、耶鲁这种世界一流大学,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人家是私立,是自己在市场中竞争出来的,我们则是在吃皇粮,而且越是学人家,就皇粮吃得越多。再看美国顶尖的大学,基本全是私立。其中绝无仅有的几所州立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等等,也越来越依靠民间的财源而非州政府的经费。乃至有人说现在的名牌州立大学也开始私立化。
那么,一流的私立大学怎么经营?人家不是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要知道,这些私立大学学费虽然高得吓人,奖学金也高得出奇,特别是对穷孩子,不仅免掉学费,而且给生活费,花钱请人家来读书。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绝不能让经济条件挡住堵住他们的路。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在这些名牌大学,就是在一些私立的“贵族”高中、小学,也得到贯彻。所以,如果你把一个名校收的学费和给出去的奖学金相抵,学校就剩不下几个钱了。要单靠学费,我敢说美国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迅速破产。
不领皇粮,又不靠学费,学校靠什么吃饭?靠捐助!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赠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那么谁来捐呢?过去的毕业生,即校友,便是一大主力。为什么校友们会这么慷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校友们事业成功,挣了大钱,有实力捐款。第二,这些校友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对校园流连忘返,对学校感恩戴德,以后成功,就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自己的学校。
按这个逻辑一看,你就明白美国的一流大学彼此在竞争什么了。他们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不是教育硬件的竞争。他们要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印迹、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你到各名校看看就知道,学校对学生,就像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备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能没有出息吗?人家有出息后,能不回来“孝敬”学校吗?
商学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和研究院,是职业学院,还属于比较依靠学费收入的。而且,美国学生毕业后最认同的是自己读本科的大学,那是唯一的母校、自己受教育的“老家”。日后的职业学院,和自己的关系一般淡得多。可是这次募捐,商学院22000多校友,即1/3的硕士班前毕业生慷慨解囊。人家要不是在这里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时刻,对母校充满感激,能这么掏钱吗?
再看看别人这6亿美元到手后会怎么花:
11400万将花在学生的奖学金上,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10020万花在雇用教授上,也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12530万用于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超过12000万的目标;12750万用于全球性研究和国际交流,超过预定的1亿的目标;校园整修募集了8570万,超出8000万的目标。另有6000多万的机动基金。给学生的奖学金,占了总金额的将近1/5。
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错了。人家一流的私立学校,是向学生身上投资!一个一流大学,就是一个超级的人才投资组织,能够通过这种投资,把一个一文不名的人造就成百万富翁。所以,当你看到美国各大名校争夺优异的穷学生时,就不会奇怪了。
北大、清华这些中国的一流大学怎么样呢?它们的钱是国家给的,是纳税人让他们用来培养学生的。我们能否查查他们的账,看看他们是否把1/5,或者哪怕是1/10的经费通过奖学金的形式分到学生手里?我们大学之间的竞争,是否体现在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上?
我们的大学,拿到钱常常用来盖大楼。也不算算一栋大楼是多少学子的奖学金。学校算得很明白:学生来来去去,最终不是学校的资产。大楼是要永远留在那里的。更有甚者,是对学生乱收费。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觉得自己被剥了一层皮。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成功后会回来孝敬学校吗?而看看人家,各个名校,永远把学生看作自己最宝贵的资产。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表面上看来,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历史悠久,校园优美,大师云集。其实,国际名校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值得注意。
一、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大师
清华大学建校早期,其校长梅贻琦给大学一个定义: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被认为很经典,迄今仍为人们经常提起。那么什么叫“大师”?则颇难定义。就科学技术领域来说,还有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就是获得各个学科的最高奖者。很多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公认的世界最高奖,比如数学界有菲尔兹奖,计算机学科有图灵奖,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则有诺贝尔奖。毫无例外,世界知名大学都有一批获得这类殊荣的教授专家。
然而,衡量一所大学的水准,也不能简单只看一个大学有多少上述这些国际大奖获得者,而应该看他们是在哪里获得的,注意他们的获奖成果是在哪里做出的。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原校长高昆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能说明该校的物理学已达到世界一流了吗?显然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实际上,高坤获奖的研究成果是他在英国读博士期间做出来的,所代表的是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准。而香港中文大学在骄傲自己曾经有一位校长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之余,更应该深思:为什么高昆到了香港反而做不出同样水准的研究成果来呢?自己与英国大学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看问题要看实质,当计算一个大学诺贝尔奖人数时,要看这个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是在哪个学校做出来的,因为这最能说明学校的科研水平。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哈佛大学世界第一,它有3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紧随其后的是斯坦福大学,有26位诺奖获得者。
要知道,很多学科领域是没有世界最高奖的。诺贝尔奖的授予范围非常有限,只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经济这四门传统学科。虽然数学没有诺贝尔奖,可是它有一个同等级别的奖项,叫做“菲尔兹奖”,每四年授予一次,每次就是四个人左右,平均每年一个左右,奖励那些对数学做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的数学家。
二、拥有开辟新学科的领风骚学者
可是绝大部分的学科是没有这些国际大奖的,但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领风骚的人物,他们对世界学术的贡献绝不亚于那些国际大奖的获得者,他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像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信息论创始人香浓,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都属于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他们的贡献远远大于一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为国际一流的另一可靠标准为:它是否拥有开学术风气之先的风云人物,是否有开创某个学科领域的大师。
三、科研成果改变了世界
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让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衡量一个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的另一个指标就是,看它所创造的思想和发明的技术是否影响了世界,是否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受益。比如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该领域中很多革命性的发明都是这所大学首先做出来的,比如今天人们用的互联网概念和搜索技术就是首先发源于这里。斯坦福的心理学系长期以来称霸美国,人们用到的“智商”概念就是这个系的教授在上个世纪2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一流大学不能只是个虚名,要有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思维乃至看世界方式。
四、对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具有巨大的磁力
一流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级大师的汇聚地,吸引着各个学科最优秀的人才来工作。看看那些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科学家愿意到哪里工作,就知道哪个学校是世界一流。爱因斯坦成名以后,从欧洲移居美国,他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因为他认为这里拥有最适合他的工作环境,包括实验条件和人才资源,有利于发挥他自己的才华。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普林斯顿大学都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
五、教师队伍能写出影响世界的科普著作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指标,就是看一个大学的教授队伍中有没有人能写出影响世界的科普著作。普通人误以为科普著作是科学研究的“小儿科”,只有那些科研做不好的人才会去写科普作品,其实不然,那些影响世界的科普著作往往出自大师之手。一般学者大都只会做“严肃”的学问,然而只有那些对某一学科具有高深造诣的优秀学者才能把自己高深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大众了解高深的科学理论,从而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比如剑桥大学现执掌牛顿教席的霍金写了一本《时间简史》,他以高屋建瓴的事业,用通俗生动的文笔,让高深的物理学思想走向了大众。我去斯坦福大学读书之前,就读过它的数学系已故教授波利亚写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等书籍,这些书中学生都可以读懂。波利亚是世界级的数学大师,他写了一系列普及数学的书,风靡全世界。如果哪一天中国的某所大学的教授也写出了这种风靡全世界的书,不仅中国人家喻户晓,而且被翻译成外文在全世界风行,这种意义和荣誉不亚于获得诺贝尔奖,作者值得所有国人骄傲和尊敬。
六、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
毫无例外,世界一流大学也都是风景点或者名胜古迹。衡量一所大学环境如何,就看它能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参观访问。如此,看一所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就看能不能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来参观访问。一流大学的建筑不在高大,也不在林立,而在于它的艺术魅力。
原文转自博士中国
【智梦简介】
智梦是一家专注美国本科留学的教育咨询机构。
我们的使命:
“智梦教育团队深知留学申请关系到学生及其家长的前途和未来,我们将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位智梦学员发掘其潜在的特质,以开放透明的申请方式,让他们能不留遗憾的争取到自己的理想学校。与此同时,培养他们成为诚实守信、独立思考、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
我们的愿景:
“智梦教育将成为一所发掘学术兴趣,培养学术能力,塑造具有公民意识的新时代留学生的学校。”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