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为何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启蒙】为何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2014-07-22 智梦教育

只有新闻学一个学位的学生在中国已经找不到工作了,因为人家已经不太需要了

——黄瑚(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目前,新闻媒体机构越来越歧视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有部分新闻媒体机构大量招收人文、艺术、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的毕业生,却很少甚至不招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这是为什么呢?就目前新闻类专业的危机,颜晓川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展开了讨论,来揭示新闻传播学这个热门专业中的一些广为人知、却又不为人知的,且不得不说的秘密!


1)角色的巨变:记者是做什么的?

传统的新闻行业

在传统的新闻行业中,记者凭借自己的两条腿,到处新闻,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把新闻报道出来,让大家知道。比如,一个油罐车爆炸了,记者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赶到现场并且照相、摄像,然后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把这条信息率先发布出来。这是记者的优势,也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

如今的新闻行业


由于技术进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以及无线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记者的这一时间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就如黄院长所说,爆料的不再是记者,而是每一个在场的普通人。因为在场的每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电子设备把现场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微博、微信等,把消息发布出来。而这个时候,从前记者的工作已经被取代了。黄瑚:你说现在记者想骗人你骗谁去?你记者还不知道一件事的时候,人家都知道了。你看现在绝大部分新闻都不是记者爆料。爆料的不是记者,首发的基本上不是记者,这是多媒体带来的。现在,我看到了什么事,我手机就发出去了。比如现场照片。你记者是不可能瞬间就赶到现场的,但是任何现场总会有一个人带手机对吧?只要带手机的是个年轻人他一定会拍照的。所以现在,新闻所有的信息源,最早的信息源,其实就来自群众,就是某一个谁都不知道的老百姓,因为他是现场的亲临者

现在是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就复杂了


2)新闻教育的错位


颜晓川:那传统的新闻学教育就不足以应付现在和未来的新闻行业的需求了


黄瑚:现在新闻学教育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像我们传统记者的培养,就培养会新闻的,会写作的。然后什么知识都掌握一点,像杂家一样的,什么报道都能写,当记者就差不多了

但是现在不行了。当时的记者要靠腿脚能奔走。现在就算你赶到现场,如果你是个大脑简单的人,有什么用?别人早就发出去了!当然不是说记者不用到现场,记者也要到现场。但是,到现场你就不能仅仅是把事情发出去了,发布信息这个事情,在场的老百姓早就做了。那作为记者,你有什么用?你就要发掘更深刻的东西!所以现在有个新名词叫做深度报道。你像什么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都是美国传出来的。这些的意思就是,不是表面报道就行了,要深度记录,要有新闻层次。要评论这个新闻事件,要阐明它的来龙去脉、揭示它的背景、探讨它的意义。这些都要你需要去发掘的。你写的内容要有引领性。比如你要去做一个经济类的报道,如果你只是去告诉别人有这件事发生了,不行!你要预测一下这件事会怎么发展,这就需要经济学相关的专业知识

所以,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是个应用型人才;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只是应用型人才是不行的。他要同时既是复合型人才又是应用型人才。就是你除了懂新闻以外,还要懂别的专业知识。你要做经济报道的话,你一定要有很好的经济学根底。你去写法治报道你就一定要有法学根底。你要去写什么,你就要有什么根底。特别是科学报道,你一定要有科学根底,不然很容易出洋相,科学报道中,因为记者不懂科学所以出洋相的很多的啊

比如以前有一个记者,报道一个物理实验室的激光。他说;激光发射出来特别美丽,像一束彩虹。但是,稍微懂点物理的就知道,激光从侧面是看不到的,如果看到了,还像彩虹一样,那么说明这个实验室里的空气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所以,虽然这个记者是想说好话的,但是实际上却闹了笑话


3)新闻专业的就业危机


由于传统新闻学教育的不足,很多院校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上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新闻学目前已经在很多地区,都进入了最难就业的专业的前十名。甚至连中国新闻学教育的泰山北斗:人大和复旦,它们的新闻学毕业生都在就业上遇到相当的困难。


黄瑚:只有新闻学一个学位的学生在中国已经找不到工作,因为人家已经不太需要了。好多新闻机构都不招学新闻的学生了。比如,一个新闻机构四个职位最多要一个是新闻专业的,还有三个职位一定不要新闻专业的。因为这三个职位一定要学过法学、学过经济的,全是学新闻的我都招过来干嘛?全是学新闻的,就不能进行深度报道


4)新闻专业的改革


面对严峻的现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甚至推出了一项颠覆性的改革,叫做2+2实行2+2,就意味着所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复旦大学之后,都不能直接在自己本专业里学习。所有新闻学院的学生必须到其他专业去插班两年,才能回到新闻学院学习。这是强制性的规定,为的就是避免学生只会新闻就复旦大学而言,学生在前两年必须在八个非新闻的专业中任选其一。这八个专业都是和新闻行业最有关系的,同时在难度上也考虑了新闻专业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例如新闻学院选择了电子工程,却没有选择物理,就黄院长看来,主要是因为要学透物理学,需要很强的天赋,新闻学院的学生可能承受不了,而电子工程相对来说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


5)出路在哪里?


虽然新闻学教育本身存在就业危机,单一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但是,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是走投无路。实际上,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如果跨出自己的学科范围,走一条与传统新闻学教育不同的学习路径,在其他领域(例如经济、管理、法律、生物学、电子工程、计算机等)有一技之长,不但可以获得就业机会,还能成为就业市场中极为稀缺的香饽饽——“专业型记者


黄瑚:整体说,中国不缺记者。但是,我刚才讲到的这种记者(有一个专业特长的记者),中国没几个。原来中国的媒介人基本上都是新闻学毕业的,写报道是可以的,跑腿也可以,但是深度报道写不出的。也有个别人经过几十年努力也学了一门专业知识,但是更多人可能糊里糊涂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所以像这种有某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会新闻的基本技能的专家型的记者,就很匮乏了。你是记者同时也是专家。如果你真的做的这一步,媒介肯定是要抢着要你的。但问题是现在我们培养不出这样的毕业生


迫于社会的压力,不同高校的负责人也在反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彭院长和王教授也强调了这一点。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现在很多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也都发现这个问题了,所以我们都在开展第二学位教学。在二、三年级开始可以辅修法律、经济、历史等,来加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今天的媒体所需要的,不再是万金油式的全能记者和编辑,而是更需要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自己特长的专业型记者、编辑。因此,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学生如果有复合的专业背景的话,无疑会拥有自己的优势。外语、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法学、金融、计算机等专业与新闻的结合,是今天的新闻传播业尤为需要的

从就业角度看,其他专业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冲击的确越来越大.就如前面所说的,今天的传媒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个行业的门槛也不太高,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在媒体可以边干边学。因此,新闻传播的学生的确需要开始正视这一现实,尽可能在大学期间选修另一个专业


6)改革的启示


中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还在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进行,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新闻类专业的学生还在按照这种过时的方式在培养。

因此,复旦和人大等名校在新闻学教学中带头改革,以及其改革背后的思路,对于所有有意进入新闻领域,和已经进入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都有很重要的启示和警醒的意义。


本文作者颜晓川(MIT),原文转自网络


【智梦简介】

智梦是一家专注美国本科留学的教育咨询机构。

我们的使命:

“智梦教育团队深知留学申请关系到学生及其家长的前途和未来,我们将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位智梦学员发掘其潜在的特质,以开放透明的申请方式,让他们能不留遗憾的争取到自己的理想学校。与此同时,培养他们成为诚实守信、独立思考、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


我们的愿景:

“智梦教育将成为一所发掘学术兴趣,培养学术能力,塑造具有公民意识的新时代留学生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