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他是智梦创始人。大二从光鲜亮丽的投行退场,“误打误撞”进入教育咨询行业。一晃五年过去了,他从大二升级到大六,自己从前的学员变身成现在的学长。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理想主义者,归隐的、犬儒的、曲高和寡到要悬梁上吊的,他是坚守阵地又脚踏实地的那一种。他青春、他乐观、他实干,他是智梦吴海超。
——————————————————
逝者如斯夫,又是一年的春去冬来。每次看到越来越多的学弟学妹前赴后继,努力备考的时候,都会不禁想起07年秋天的自己---打篮球脚骨折,然后拄着拐杖,在母亲的陪同下,“蹦蹦跳跳”地上飞机,又一瘸一拐地走进香港的考场。和所有人一样,支持着我默默前行的是梦想,是当时对美国大学懵懂而现在看来又稍显幼稚的憧憬。无知者无畏,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说实话,随着这几年去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我个人感受更多的不是欣喜,不是骄傲,而是顾虑和担心。我顾虑的不是“美国党”越来越多,所以Swat的教育(谈不上文凭,因为我还没有==)就越来越不水(毕竟大学招收的人数还是有限的);我担心的不是美国大学名不副实,难以承担如此多中国学子的厚爱。我真正关心的是我们每一个准备出去,将要出去,或者已经出去的“美国党”们,在前行于这条荆棘漫布的求学之路时,是否真正意识到了我们正在付出什么,我们又在等待什么。Why America? Why liberal arts education?Where is my post-college future?
留学美国的“付出”---不仅仅是高昂的学费
美国大学一年读8个月的书,大概30周的课。当我们把每年高昂的学费除以30,再除以每周五天的上课时间之后,那每天高达千元的学费忽然间就变得如此怵目惊心。可是,这远远不是我们所付出的全部。在我们踏上SAT考场,写下第一篇申请文书,递交第一份Common Application的时候起,我们已注定远行,远离父母,独在异乡。“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天下没有一位父母愿意送子女去天涯之外,虽然他们毅然决然,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依然记得母亲6年前浦东机场送别之时的泪眼朦胧,那种“父母渐渐老去,而吾等却不能在其左右”的有心无力感,我想也是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承担的吧。而大学生活中,因为口语很烂无法融入上课讨论,或者因为文化差异听不懂周围人的笑话,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类似的无奈和尴尬。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些挫折归类到“收获”中去,虽然有自己找罪受的作孽感,但是学会微笑地去拥抱失败,让每一次挑战和痛苦成为自我蜕变的最好见证,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留学美国的“收获”:快乐求知,包容差异,自我选择
1)让我们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在此,请允许我分享一个可以说曾启迪了我人生的经历。那是我在Swat sophomore year的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11:30,当大多数Swatties都加入到了校园各处的party中把酒言欢的时候,我在我们图书馆lounge碰到了一个我物理课上同学,David。他正横躺在沙发上,很专注地阅读柏拉图的《The Republic》。因为我知道这哥们没有在上任何哲学课,而且又是工程专业的,所以我很疑惑地问:"Why are you reading this?" (你为什么要读这个?)
然后David回答我说,"Why CANT I read this? "(我为什么不能读这个?)
夸张的说,那个时刻,David的头上我分明看到了一圈圈的圣光---这是对知识最本质的热爱,求知仅仅是因为喜欢,也就是英文中的intrinsic pleasure. 在当下“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很多人文基础学科(如历史)因为缺乏直接的社会应用从而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时候,我想我会感谢是Swat,确切说是那些我周围的Swatties,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和那无法掩盖的,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喜爱,让我找回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一个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微积分和统计正态分布?因为我们想透过历史了解社会的变迁,通过数学感受严密推理的乐趣,不为更高的GPA,不为更高薪水的工作,只是想满足一个“人”对于了解自身和周围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当有一天我在费城的火车上看到我前后左右所有的乘客都人手一本“口袋书”安静阅读的时候,我为自己出门居然没有带“精神粮食”而脸红,最后只好从地上捡起了一张貌似是“治疗秃头广告”的报纸滥竽充数了。
2)包容差异,拥抱多元世界的共存
多元化,英文中的diversity,一直是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在宣扬和坚持的价值感。也就是因为对于多元化的推崇,这才给了像我们中国学生这些国际学生前去就读的机会。从表面意义上分析,如果一个大学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不一样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兴趣,来自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群体,甚至拥有多样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每一个个体就可以“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心态,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但我觉得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层面,大学希望每一个学生能够学会包容差异,去容忍,接受,从而欣赏和你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生态度。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
比如说我自己可能不喜欢夜夜笙歌,每周末都去Party,但我又是否可以接受并尝试着去理解我三任美国室友每周五的尽情愉悦?我的理解是每一个人的娱乐放松方式不一样,这取决于个性和文化,或许你更享受和好朋友去KTV唱歌,而其他人可能更喜欢酒精的快感,舞曲的动感。两者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而已。
就像伏尔泰所说的一样,“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我们可以学着去包容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学会去欣赏我们的对手或敌人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宽容。回顾人类文明过往千年的进程,无不都是在对立和矛盾中寻求合作,通过妥协,通过找到类似于经济学上所谓的“帕累托改进”,共生,共赢,共进。
--Don't be judgmental, since you only see one side ofthe picture.
3) 选择决定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个人选择的自由,我想,是美国大学给予每一个求学者最最宝贵的财富了吧。如果没有自由,又怎么会有入学时的“没有专业”?如果没有自由,又怎么会有大学4年的跨学院自由选课和free curriculum?这种学术自由的背后,是对于个人选择的尊重和推崇。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幸福的定义也应该是个人化的。
当CCTV略带讽刺意味地采访路人,问“你幸福吗?”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很多人脸上的迷茫和困惑。当书店里的畅销书都被所谓的“成功学”、“年薪百万的秘诀”和“创业教父秘籍”之类的书籍所占据的时候,我很难过的发现“幸福”被粗暴的等同于“成功”,而“成功”又被简单地概括为“名利双收, 身居高位,富可敌国”。可是,难道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就不算幸福吗?难道和心爱的人一起烧一个宫保鸡丁,晚上一起欣赏“小爸爸”或者“中国好声音“就不是人生赢家了吗?
说实话,这个关于人生选择,定义属于自我的幸福的终极命题,也是我自己一直在问我自己的。可能等我过完了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我所追求的的幸福和人生是不是最适合的,但是至少我希望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也曾未人云亦云过,也曾因为不喜欢Banking的bureaucracy和rigidity而选择放弃,也修过学,也创过业,睡过一个月的办公室地板,哭过,感动过。
【智梦简介】
智梦是一家专注美国本科留学的教育咨询机构。
我们的使命:
“智梦教育团队深知留学申请关系到学生及其家长的前途和未来,我们将竭尽所能帮助每一位智梦学员发掘其潜在的特质,以开放透明的申请方式,让他们能不留遗憾的争取到自己的理想学校。与此同时,培养他们成为诚实守信、独立思考、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
我们的愿景:
“智梦教育将成为一所发掘学术兴趣,培养学术能力,塑造具有公民意识的新时代留学生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