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玄幻
记得在我大二报考学校的商学院时(Berkeley的Hass本科商学院是一个2年的项目,所以所有想要进入的学生必须先考进Berkeley,再在大二时重新申请,基本上就等于又得重新申一下大学)学院让我们写的申请文书里有一题是:假设现在是30年之后,你正在写你的自传,现在是自传的第134页,请问你在那一页上会写什么。
至今还很清晰的记得当时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从高盛主管的位子上辞职加入了世界银行粮食署非洲援助项目组”然后接着写了一下我为什么要在人在中年时做出如此的选择,在伯克利中得到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的教育对我的影响等等。
显然,当时还是很受大众风气影响,觉得商学院毕业生一定要去投行这种地方才配的上身份。现在想想确实有点太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了。
这种没有多少主观判断能力的例子有很多,我后来想了想自己这几年做的事情,发现其实很多都是这种为了别人眼里的自己在做的事情。
比如当我以一个从一所国内比较无名的学校中的中庸学生的身份直接挑战政治科学这个可以说是西方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并且选择它作为我申请大学时的所选专业。比如知道在本校商学院是最难申进的学院就在政治科学之外又申请了这个双学位。又比如知道管理咨询基本上属于中国学生在美国最不容易进入的行业之一就拼命的准备来用进入这个行业龙头企业的事情去证明着什么。这些事情的初衷其实都有这种为别人活着的影子在。
于是渐渐的在别人面前证明了自己,也突然以不错的成绩毕业了,找到了一份差不多的咨询工作。
遥想还在大学时,其实大二就已经有机会拿到美联储旧金山分行的实习,可惜面试时没有通过最后一轮,要不然也不会有以后的咨询实习和全职,而现在也应该继续在美国的央行里往金融监管方面走了。人生的路可能就是这样吧啊,有时候失败并不一定会引出另一个失败,这不whatsapp的founder都被facebook面试拒掉过,现在又被人家以190亿美金请回来了。
人生确实非常变幻莫测。那个7年半前于17岁生日前几天来美国的对于世界什么都不知道,觉得所有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应得的懵懂少年在经历一连串人生变故后现在好不容易能够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安顿下来成为了一个社会新鲜人了。
但却发现当我在人生漩涡时一直想得到的安稳真正来临时自己却那么的不适应。总觉得这种每天都知道以后会往哪个方向发展的生活实在是恐怖,我惧怕自己会在这个安逸的生活中慢慢的适应而再也不想动。
特别是当我开始全职工作,感觉整个人从2012年之后就一直处于休息的状态。这种休息倒不是身体的休息,毕竟虽然在美国做管理咨询可能没有国内那么时间长,但肯定还是比普通的9-5的工作要辛苦很多的。这主要是心灵上的休息。毕竟现在毕业了,进入了一家什么都规范化的大型企业,一下子就发现什么都变得按部就班起来。每天上班,下班,周末和朋友聚聚,这样熬个2-3年后就去一所高大上的学校读个硕士,然后要么重新回到咨询,要么加入一家大公司做个中层管理人员。反正总是这样慢慢的熬着年头,向着所谓的职业经理人的方向发展下去了。按说这个人生轨迹也不算差了,估计到时候也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慢慢的在小康之路上越走越远。但总感觉这种幸福感实在太舒服了。
就像我最近看过的很喜欢的电影Rush里面的主人公之一前F1三届世界冠军Niki Lauda说的那样: Happiness is your biggest enemy. It weakens you. Puts doubts in your mind. Suddenly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幸福是敌人,会让你变得软弱,让你开始怀疑,突然就有了放不下的事。)我不想让自己在这么年轻时就有了这种我的人生就停在这里的感觉。
所以我就想到了改变。
而且这次我希望能够尝试着跟随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去选择。
我冷静的想了很久,发现我希望做教育有关的东西。
1) 教育对我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是我一直希望能够涉足的行业。
了解一些我的背景的朋友们可能知道,相比于各位的人生路我的可能更加崎岖一点。之前的生活带给了我很多磨难,坦白的说,如果不是因为各种基金会和Berkeley给了我充足的奖学金能够让我在相对来讲没有太多经济上的负担的前提下进入大学得到优质教育,那我现在绝对还在我6年前待的那个地方。一个在San Francisco Chinatown的那个中餐馆,我仍然会是那个跑堂,每天负责为客人们传递饭菜,清洗厕所,追着垃圾车去倾倒吃剩的食物。
但这个社会的热心组织以及重视给弱势群体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Berkeley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很珍惜,也非常感激。
所以,一个优质的大学教育是我能够从之前的那个人生漩涡中慢慢走出来的决定性因素。我坚定的相信教育绝对可以改变一个人以后的人生轨迹。
我希望我可以把这个信念传递出去,让别人也能得到优质教育。
同时很巧的是正好有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在做这块,他也很欣赏我,向我发出了他在国内长三角地区公司的邀请。我选择了加入,除了这是教育行业之外,还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机会。
所以机遇是非常神奇的东西,可遇不可求,往往都是在你根本没有想过的时候栽下了那个种子。
我是在做一个咨询的non-profit的时候认识我的创业伙伴的。当时根本就没想过要加入他。只是认认真真的做着我的组织里的事情,因为我坚信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用我们对咨询这个行业的理解去帮助学校里的求职学生们更好的了解这个行业,同时也帮助这个我们热爱的行业得到更多更多样的申请者。我们希望借助我们的力量去把这个不公平的求职游戏变得更公平一点。让一些没有雄厚家庭关系,专业不对口,学校资源稀少的金子们可以得到一个让他们发出自己真正光彩的机会。
我的朋友一直在旁边观察,可能他觉得当一个人在没有薪水以及其他任何可以预见的好处的情况下都能这么认真的做一件事情,那当你给他薪水和施展的平台让他在一个他喜欢的行业那个人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所以我就有了这个能够直接管理10+全职员工,参与一家有点规模的公司的运营,掌握着使用预算的权利。我觉得能够给我这个刚刚本科毕业一年半的人这种地步的责任的机会是不可能有了。
而且我们的价值观也相同。我们都希望为社会创造价值,愿意为了一个长期的利益而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我知道现在国内做教育的机构很多,有非盈利的,也有盈利的。但是发现非盈利的机构很多都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很难支持自己,而盈利的又属于一个暴利行业,他们收取的费用和真正为客户创造的价值非常不成正比。
我们觉得不应该这样。教育是一个帮助别人达成梦想的行业,它绝对应该是可以达到一个给客户创造和他们付出的费用成比列的附加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正社会效益的行业。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路。我们都认为,做这个公司最大的失败就是到时候只是把它变成了一个挣钱机器。我们希望能够开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让大家看到教育行业有公司可以同时做到为客户带来价值的盈利和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如果以后有别的公司因为看到我们的例子而向这边转变,那么哪怕他们因为做的比我们还好而把我们挤出了市场,那至少我个人会非常开心,希望以后会有这么一天!
所以我就在才刚刚毕业2年,在管理咨询全职工作了1年半时递交了辞呈,想不到竟然比大二时自传里的规划还早了十几年。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毕竟对我来讲我本身既没有钱,也没有任何从父母那可以得到的经济上,精神上,人脉上的帮助。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和朋友,没有所谓的bank of parents提供的失业保险。
记得爱情公寓4第4集中胡一菲的弟弟要去辞职加入一个环保机构,胡一菲为了考验他的决心就给了他3个关:第一关叫冷静,第二关叫勇气,第三关叫坚持。
我觉得我也在经历着着3关,可能之前的整个决定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冷静,现在也通过放弃相对容易把握的未来度过了勇气这关,那之后就是坚持了,希望我能够守住这对梦想的坚持。
对于自己回国后的期许,可以分为两个吧,分别是对自己自身的,和对自己做的事情的。
1)自身:我希望我能保持一颗简单的心。这个社会太浮躁了,国内貌似犹是。我发现很多人在国内的状态和我看到他们在美国的状态很不一样,我不想变成那样。我希望我在那个噪杂的社会下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内心。我希望自己能继续看轻和我理想不一致的东西,看淡周围人的奉承/攀比/展现出的纸醉金迷之风。我希望我能继续保持现在这种简单的生活,认认真真工作,真心的对待朋友,愿意为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每天都向前挪动着。不被外界的诱惑给迷惑了眼睛。
2)做的事情:我希望能真的把自己做的事情变成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我也会竭尽所能和我的团队成员们创造出一个大家一起奋斗,一起期许,一起成长的环境。为我们的客户以及其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打造出一个真正的为所有人的福祉所着想,真正为大家创造价值,和所有人一起在合作的同时实现各自希望达到的目标,同时又能一起慢慢改善大环境的画卷。
总之,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天朝先帝说的那样,做到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傻傻的守住我的初心。
胡徐旻
智梦上海主顾问
作者简介:
双学位全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及文理学院政治科学专业。在校期间作为学生代表入选伯克利治校委员会同学校教授共同制定实行学校章程,同时入选伯克利官方商业案例比赛校队,作为当学期8名队员之一代表学校参与国际校级比赛。伯克利荣誉生(Phi Beta Kappa)毕业,获得商学院学院奖,跨学科学院学院奖等荣誉。
曾受聘于由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美最有潜力的创业公司之一BTTR Ventures总部直接汇报给公司两位创始人(创始人去年被选为初创公司代表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接见),美国顶级学术咨询公司Illuminate Consulting Group硅谷办公室, 顶级经济咨询公司Cornerstone Research旧金山办公室, 和顶级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旧金山办公室。工作期间作为咨询顾问参与了英国国王大学法学硕士项目全球招生战略制定,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万宝路品牌拥有者)烟草产品评估,顶级高科技公司惠普总部全球销售系统更新战略等等项目。
于2011年参与创办专门帮助在美学生寻找工作的非盈利性组织consulting incubation network(咨询孵化网),在3年中为2000+学生提供求职信息,帮助了200+应届生找到全职工作。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投行和管理咨询的职业规划,美国本科商学院的申请,欢迎直接联系胡徐旻(QQ: 2865289294)